
心通于夏季
夏天的三个月,谓之蕃秀,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。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旺,天地气交,植物开花结实,长势旺盛。
中医把夏季应于心。为什么呢?
一则,夏季五行属火,火气通于心;
二则,夏季阳气最旺,心为人身阳中之太阳,心与夏亦相通;
三则,夏季出汗多,汗为心之液,汗多则伤心阴,耗心阳,容易让心受损;
四则,进入夏季,人的心神最易受到扰动,从而出现心神不宁,引起心烦、失眠等不适。
夏季由心当令,心当令就容易过度劳累,所以,养心要趁夏季。
夏季如何养心呢?
一则,夏季心绪要平稳,不可过于激越。以免扰动心神,使心神不安;
二则,夏季天地之阳处于“长”的状态,人的心阳也要旺盛起来,阳气向外宣发,顺应天地之节奏,使人达到天人合一和谐状态,这才符合夏天的“养长之道”。
所以,夏季不能过于贪凉。不少人怕热,恨不得整个夏季都呆在空调屋子里,或者喜欢喝冷饮,吃冰淇淋,认为这样才舒服。却不知,这样做完全不符合四时规律。夏天气温炎热,人的阳气也要“炎热”起来,让汗透出来,让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透发,这样即是顺应四时规律。若贸然贪凉,就可能导致卫气被遏,阳气不能向外透发,出现面色苍白,四肢冰冷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甚至感冒、发烧。
在饮食上,夏季要吃些辛热的食物,比如生姜、大蒜、大葱等等,都能透发阳气。

养心修心正心为健康之本
《大学》明确地讲:
"德者,本也。"
意思是说,我们要厚德载物。若把“物”理解成健康,那就是说,德越厚,健康就越有保障。因为道是自然规律,德是人文精神;道是德之基,德为道之演绎和表现。
我们的健康与生命依赖德行来支撑。德高心正,自然脏腑和谐,百病易康复。反之,若道德败坏,心术不正,其脏腑亦失正,气血失和,诸病丛生。
修德,先需正心。心正则身修,然后行善以积德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强调:
"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。"
修德重在修心,心善而仁慈,自然有修德之志;心若充满怨恨恼怒烦,必苦不堪言。王阳明强调:天地虽大,只要心存良知、心怀善念,哪怕只是凡夫俗子,也有可能成为圣贤。
为什么说德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呢?
一则,有德行的人,必定养心,内省而慎独,克制物欲,控制情绪,特别是避免产生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;
二则,有德行的人必定心安,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心安则身亦安;
三则,有德行的人必然快乐,而快乐之人必然健康;
四则,修德,即能合道。天地阳气孕育于大道之中,而修德乃因合于大道而使人精神上正气浩然,身体上百病不生。
所以说中,修德的人,必然阳气健旺。阳气即是正气,正气存内,则邪不可干。
《大学》讲:
"德润身"
孙思邈提出修德以养生:
"道德日全,不祈善而有福,不求寿而自延,此养生之大旨。"
都肯定了德对健康的重要影响。
从中医来分析,修德即是修炼自己的内心,使内心清净无杂念,一心一意地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、做好人。
要想健康,就要养心、修心、正心,恪守天道,修善积德。夏天当养心,当然也当修德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gaonaojin.com/info/527631.html
标签组:[健康] [养生] [中医]
-
因为各种理性知识本身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见,即所谓的“蔽”。想要“解蔽”,亦即消除认知偏见的唯一方法就是化炼内心。所以心被称作“君”。“位”,指所处的地位。人君处在阴的地位。阴的性质是静,所以说“动则失位”。物穷则变,以因应万物。圣人裁断利用外物,而不受外物的役使。但能使平和中正占据胸怀,感知在心里,这是长寿的根本。生命有失,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。内心虚静,外在敬慎,就能恢复平正的本性,并安于本性。忧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佛教御心术与养生心理的调节与平衡,对于人的健康与长寿至关重要。御心术涉及面甚广,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。佛教认为,人心如猿猴,四处攀缘,妄念纷飞;御心如牧牛,须时时看护,以免犯人苗稼。今年春夏,我国面临大面积的“非典”疫情,许多人过度恐慌,应对失当。佛教御心术对当今的心身医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。佛教御心术完全可以走出寺院,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。切忌言清行浊,利己损人,暗中箭,肚中毒,笑里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因为各种理性知识本身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见,即所谓的“蔽”。有见及此,笔者特将古往今来圣哲贤达有关“心术”的著名论述和雅斋居士刘先生的《养心益智十训诫》整理如下,以求广布:《管仲-心术上篇》:“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;九窍之有职,官之分也。心处其道,九窍循理;嗜欲充益,目不见色,耳不闻声。故曰,上离其道,下失其事。毋代马走,使尽其力;毋代鸟飞,使弊其羽翼,毋先物动,以观其则。动则失位,静乃自得。”所以心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感恩心,是基于孝道观念,感恩是孝的内核。慈悲心,是基于仁的观念。平常心,是基于智的观念。进取心,是基于义的观念。进取心,成就儒家士大夫心忧天下,关怀社会 的担当精神。管子学说可能是最早的心学,他有着自成一家之言的心性说、心气说和心形说。这里的官不是当官的官,而是人的身体器官之意。而其根本在于二者的世界观差别。陆九渊的心学和王阳明的区别在于,陆九渊更多基于救世为出发点,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救治人心,转变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肝火旺导致心脏不好、肾虚、失眠!肝主疏泄,其性刚强,喜条达而恶抑郁,凡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,与肝密切相关。心脏之病,多起于内伤,禀赋薄弱,脏气虚弱,或病后失调以及思虚过度,伤及心脾,都是导致心阴虚或心阳虚的病因。心脏的常见病有,心悸、胸痹、失眠、癫狂、梦遗等。肾藏精,为人体生长、发育、生殖之源;为生命活动之根,故称为先天之本。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。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穴位知识 | 十二经脉·手少阴心经之神门穴 神门 《针灸甲乙经》:神门者,土也,一名兑冲,一名中都。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,《黄帝内经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日“五脏有疾,当取之十二原”,又心主血脉、主神明,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。神门穴配内关穴、心俞穴治心痛; 神门穴配内关穴、三阳交穴治健忘、失眠。神门穴配大椎穴、丰隆穴,有醒脑安神,豁痰开窍的作用,主治癫狂,痫证。神门穴配关元穴、中极穴,有安神益肾的作用,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饮食养生,多酸增辛 “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”,心主神明、在志为喜,若心气涣散,功能降低,即为缓,需用酸味药来补养心神,如夏季常吃的酸梅汤、葡萄等。心火偏旺,则克肺金,可通过食用辛味食物来防止心脏功能过强引起的肺脏功能虚弱,如葱、姜、蒜等,故民间有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的养生谚语。情志养生,志意调和 心主藏神,主管人们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与情绪等。夏季“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”,人们的心理活动也较大。运动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《孟子尽心上》载:“仁也者,人也;合而言之,道也。”[2] (二)以恻隐之心言仁 孟子说:“恻隐之心,仁也。”这是孟子试图给“仁”下的一个定义,以恻隐之心言仁是孟子对孔门仁学的一个创新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李泽厚先生论“恻隐之心”说: 何谓“恻隐之心”?这四个字是孟子提出的。孟子以“小孩坠井,人往救之”的直觉的道德行为作为例证。这里的“本心”是指“我固有之”的恻隐之心、羞恶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故说,养生首在养心,使心理平调,则百岁可期。百病之生,或扰于脏腑气血,或晦其神明君火,世人皆知药饵调其血气,却不识养心复其神明。诸位大病、重病或久病患者于服药打针之余,尤需重视养心,若心神不宁,则正气难复。且养心亦足可养生保健,预防疾病。除了汤药、针灸以及推拿、食疗之外,亦可做一些简单的动作,以刺激心经,达到养心之效。董师强调,病人最好坚持静坐或站桩,这是身心皆静的最好法门。 当有大病患者问董师,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
-
所以这个时间段,调理脾胃是重中之重。借此时机提升脾胃功能,正是极好的。其内家功夫重在行气宽中、润燥消水、美容养颜、清热解毒、健身宁心,调理脾胃虚弱之气血不足、消瘦,脚气水肿,膝痛湿痹。◆鸡内金鸡内金味甘性平,“主修”脾、胃、小肠、膀胱经,其内家功夫重在消食健脾和胃、涩精止遗,调理中焦运化升降。每当世人遇到过食米、面、薯芋、乳、肉所造成的食积,消化不良皆会向其寻求帮助。◆麦芽麦芽味甘性平,“主修”脾...
2021-07-30
阅读全文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