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的死让莎乐美深深受伤,她从此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,她性格中叛逆的一面也开始发挥作用。于是,少女莎乐美拒绝参加弥撒,沉迷于思考,一头扎入了书本的世界。
剧照
在图书馆,她遇见了 牧师基罗特,后者带莎乐美进入了哲学世界,指点她读亚里士多德,斯宾诺莎,康德,卢梭,伏尔泰……等人的著作,求知若渴的莎乐美感到如沐春风,这正是她需要的: 不是盲目的对上帝的信仰,而是基于理性的思考,思辨和追问,知识代替了信仰,逻辑代替了信念,哲学的清明代替了女孩的多愁善感,莎乐美在哲学的熏陶之下成长着。
亚里士多德
然而,很快她就遇到了一个重大的打击:
几乎可以做她父亲的基罗特,竟然向她 求爱了!
更严重的是,他是有妇之夫,这一切怎么可能?
少女莎乐美
莎乐美或许此时还没有意识到,她身上与众不同的气息是多么吸引人。
她是美丽的,异国风情的,她聪慧清澈的灵魂更是令人心动。
莎乐美挣脱了牧师,慌不择路地逃跑了。
也就是在此时,她下定决心要 远离性爱,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独立性。
这是一个有些武断,也有些轻率的决定, 人在青少年时期总是会对自己做出一些幼稚的承诺,而这些承诺有时候竟然会影响人的一生。莎乐美便是如此,她决心要消除“性别”的因素,让自己和男人们平起平坐,在当时的社会之下,这是挑战人们认知和道德底线的。
三人行的友谊
1880年,莎乐美考入了 瑞士苏黎世大学,因为这是当时欧洲唯一一所允许女生入学的大学,而她主修的是哲学、宗教、语言学与历史。
大学中她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,废寝忘食地学习,可是身体却吃不消了,患上了 肺结核。
在母亲的干预之下,她退学了,母亲原本打算让她回家找个好人家嫁了,可是莎乐美怎么可能答应?
在罗马休养期间,她认识了好友 保尔,而保尔又引荐她认识了哲学青年 尼采。她没有跟母亲回去,而是留下来跟着两位好友自学哲学。
尼采
保尔、尼采和莎乐美的三人组合,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生动,最特别的友谊了。两个年轻人都被莎乐美深深吸引,而莎乐美却把他们当做最好的哥们儿。
有一个经典的故事,是三人去照相馆拍照留念,尼采临时起意,布置了场景,让莎乐美半蹲在马车上,挥动着鞭子,自己和保尔则扶着车辕,站在前方,此情此景,正是三人关系的象征: 莎乐美驾驭着两个热爱哲学,也热爱着她的男子。
剧照
原版照片
内心深处,保尔和尼采都想得到莎乐美,可是表面上却又不是那么回事。
而莎乐美则坚定地贯彻她少女时代的承诺,绝不让爱情玷污了友谊,这也令爱着她的男人深深受挫。
尤其是尼采,他从头到尾都大胆地对莎乐美展开追求,还曾带着莎乐美回家见过母亲和妹妹,但是莎乐美的行为举止彻底激怒了 尼采的妹妹。她一直以来都将哥哥当做自己的所有物,现在却看着这个放肆的女人夺取了哥哥全部的注意力。
于是尼采的妹妹和莎乐美闹翻了,莎乐美愤然离开。
此时尼采也崩溃了,他发现他根本无法改变莎乐美的想法,让她爱上自己,他想要占有她的想法彻底落空了。
剧照
三人的组合破裂了,从此尼采没有再爱上过任何人,而莎乐美和保尔的友谊却继续维持着,两人甚至有一段 “同居”时光,住在同一屋檐下,却井水不犯河水。
为了生存,莎乐美开始 写小说,凭借她的聪慧才华,她成功了,她的成功令所有人欢欣鼓舞,只有一个人黯然失落,那就是保尔,也许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始终无法配得上这位光芒四射的女性友人。
奇葩的婚姻
接下来发生的事有些出乎意料:莎乐美 结婚了!
结婚对象既不是尼采,也不是保尔,而是语言学教授 安德烈亚斯,这个比她大十五岁的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,他热情强烈的追求让莎乐美也无法招架,他在激烈的争执中甚至不惜用一把刀捅向自己的胸口……
莎乐美终于答应嫁给他,但是结婚的条件也是近乎苛刻和不可理喻的: 他们必须维持无性婚姻,只能拥有婚姻之名,而不能行婚姻之实!
会答应这样的要求,不得不让人猜想,安德烈亚斯对于莎乐美的感情,到底到了什么程度?
在最初的时候,安德烈亚斯或许以为,只要先结了婚,将来慢慢生米煮成熟饭,也就水到渠成了,可是谁料到莎乐美坚决地捍卫着她的底线,决不允许他撕毁承诺。安德烈亚斯只能妥协,但仍不肯离婚。
莎乐美提出找一个女佣来照顾他起居,她将自己妻子的责任部分地卸下了。
后来,安德烈亚斯和女佣生了一个女孩,安德烈亚斯死后,她便成了莎乐美的 养女。这个女孩长大后一直照顾着莎乐美。她也就是电影中一开始让人误以为是管家的那个不苟言笑的女子。
剧照
唯一的爱情
如果说莎乐美与安德烈亚斯的婚姻已经让人匪夷所思了,那么莎乐美与 里尔克的情感纠葛就显得更加出人意料。
里尔克
里尔克当时还不过是一个爱写诗的青年,而莎乐美已经是有名的学者,作家了。里尔克被莎乐美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吸引,他追求她,痴迷于她,而莎乐美也被里尔克的才华和诗句打动了,奇怪地,这个有着 阴柔气质的男人,完全不同于以往她认识的那些男性朋友,却真正打开了莎乐美的爱情之门。
莎乐美与里尔克同居的时候,还是一个有夫之妇,但世俗的一切根本奈何不了她,连少年时的承诺都可以打破, 这时的莎乐美,或许才是真正解放了“本我”,与“自我”妥协,并达到了“超我”的状态吧。
里尔克的存在也没有动摇莎乐美的婚姻,她的丈夫欣然接受他的存在,三个人也经常一起喝下午茶,聊天。想象一下这奇葩的场面……
后来,里尔克和莎乐美两人单独去了一次俄罗斯,在这次旅行之中,她发现里尔克病态地依恋着自己,他甚至要求她嫁给他,于是又一次,她抽身而退。
爱,不是终点,不是目的,爱只是爱,对于莎乐美而言,永远有一样东西比爱更重要,那就是自由,独立。
莎乐美一生的感情经历不可谓不丰富,可是没有哪一个男人能真正占有她,或是淹没她,改变她,她始终坚持了自我,坚持了她的独立人格。
成为心理学家
最后,来说说 佛洛依德,在莎乐美50岁时,她认识了佛洛依德,这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
佛洛依德
她从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得知, 人的行为和思想,往往受到我们所意识不到的内心冲动和本能的影响。莎乐美一直热爱思辨和哲学,而这一次,她将研究对象转到了心灵,转向了人,转向自己。
她成为了佛洛依德的学生,并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心理学家。
她研究女性性别角色,并创造了 积极自恋的心理理论,这一切都是以她自己为出发点的,这些研究带给佛洛依德很大的启发,直到今天这些研究仍是心理学前沿理论。
超越时代的女性
一百多年前的莎乐美,活出了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,却又点亮了时代的女性形象。
她为我们示范了一种人生,一种经过自由意志、自我选择、自我实现的人生。
影片结尾,莎乐美和找她做心理咨询的德语研究学家 菲佛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:
菲佛:人的一生中很少得到礼物,相信我。
莎乐美:所以当你得不到理想生活时,就盗取它。
菲佛:人的一生中很少得到礼物,相信我。
莎乐美:所以当你得不到理想生活时,就盗取它。
蓦然回头,我们似乎发现莎乐美的形象早就超越于她的时代,甚至超越于我们的时代,作为一个女性,她用全部的能量去认识自己,丰富自己,创造自己,她没有成为千千万万个“妻子”、“母亲”和“情人”中的一个,她只是她——一个独一无二的女性——莎乐美。
启示和结语
也许,像莎乐美这样的女性终归是少数的,可是她向我们证明了一点: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环境,怎样的舆论和不公平之中,女性都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,一个无能为力的就范者。
经过抗争和努力,女性依然可以为自己争取独立人格和自由,通过与男性的博弈和抗衡,女性也能为自己赢得尊敬,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男女从来不是平等的——这种不平等不只是社会上的,也是体力、生理上的。但是,站在“人”的角度上说,人和人终究是平等的。有时候, 女性不止是要去考虑,我要成为什么样的“女人”,而是去考虑,我要成为什么样的“人”。或许这样,才能在意识上摆脱社会、礼教、环境的束缚,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。
这就是莎乐美对于今天的我们的一点启示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